精工手錶網絡門市每天為大家帶來全新潮流系列單品,為您的生活添加更多的色彩,為您的生活充滿活力,讓您每天不重複,精彩的人生從現在開始,敬請關注我們精工手錶網絡門市,我們將全新的Seiko夯貨單品將一一呈現給大家。
![]() 對於今年的手機市場,最火熱的詞無疑是“漲價”、“全面屏”、“OLED”、“無線充電”。如今恰是旗艦機發佈的高峰期,主流手機廠商新品都繞不開“全面屏”三個字,似乎“旗艦一夜春風來,千機萬機全面屏”。 作為手機成本最高的部件,屏幕無疑是智能手機創新的重點,屏幕材質從a-Si向LTPSLCD、OLED發展,觸控方案從外掛式發展到內嵌式,尺寸從3英寸到4英寸再到5.5英寸甚至更大。 全面屏時代開啟 全面屏手機是指TP屏占比在90%以上的超窄邊框設計的手機。 早在2013年,夏普就發佈瞭比例為17:9的高屏占比手機,這是全球首款窄邊全面屏手機,但自身手機品牌影響力不夠以及技術發展趨勢,這款手機誕生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於是全面屏的概念也並未走紅。 真正將全面屏捧紅的是小米。2016年10月25日,小米曾經推出瞭“全面屏”設計的小米MIX,引起瞭極大的轟動,與夏普的理念一致——在同樣手機尺寸的情況下盡量增加完整屏幕的面積,以提供最佳的視覺感受和交互體驗。 有機構預期,2017年全面屏智能機市場的滲透率為6%,而受到蘋果、三星、華為等采用全面屏的紅利影響,2018年會飆升到50%,2019年全面屏的滲透率將會攀升到70%,後續逐步上升至2021年93%。 機遇與挑戰共存 目前,全面屏在結構設計、攝像頭、聽筒、天線設計、軟件UI、指紋識別、工藝設計、光距離傳感器等方面都面臨著相應的技術挑戰,而全面屏玻璃的設計、攝像頭小型化、聽筒小型化、新型指紋芯片的隨著全面屏而進行的演變也將會引發整個手機產業鏈的變革。 面板廠的優勢在於擁有OLED、IGZO、Incell、Oncell面板資源,但各面板廠對於制程把控的規劃不同,並非所有面板廠商都擁有面板三段制程,後段外包模式仍然存在。由於2018年全面屏應用集中於OLED、LTPS、IGZO等屏幕資源,模組廠商的優勢在於可以根據下遊需求靈活整合各種面板資源,並融合前置攝像頭、指紋識別模組的設計要求,提供一站式服務。因此面板廠與模組廠各具優勢,全面屏加工後段的主導權仍在博弈之中。 全面屏與OLED是天生一對? 盡管全面屏與OLED沒有這必然的關聯關系,但隨著全面屏時代的開啟,OLED也將呈現迅猛的增長趨勢。因為OLED是全面屏技術最為理想的實現平臺: - OLED為自發光,無需擔心BM(遮蓋漏光)區域漏光,並且可進一步減小組裝預留公差,從而使得BM區域進一步變窄; - 柔性OLED屏幕的下端子區域較短,易於實現窄邊框設計; - 柔性基板的機械應力非常小,異形切割難度小,速度快,良率高。在異形切割方面,相比LCDOLED有天生的優勢。 目前,三星掌握全球小尺寸OLED 95%產能,JDI、LG、京東方、深天馬等面板廠紛紛佈局OLED 6代線,預計2018、2019年將大規模達產。三星在2016年已經達成4億片OLED面板出貨目標,2017年生產目標5.5億片,增幅37%,其中56%將自用。 隨著京東方、天馬等面板廠商OLED技術的逐漸成熟,OLED在全面屏領域的市占率將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 那麼,LTPS LCD與a-Si LCD在全面屏時代的命途又將如何? 肯定的回答是LTPS LCD、a-Si LCD受益程度都依次小於OLED。盡管顯示市場依舊是LCD占據主流,但OLED的占比在逐年提高,有不斷擠壓LCD市場的態勢,特別是AMOLED。這都源於自身性能,OLED明顯由於LCD;在窄邊框能力方面,a-Si LCD材質就遠不及LTPS LCD。 OLED與顯示產業 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又稱為有機發光半導體、有機電激光顯示,由美籍華裔教授鄧青雲於1983年在實驗室中發現。OLED產品應用領域眾多,目前最具影響力的為OLED顯示產業及照明產業。下面就詳細講述OLED與顯示產業之間的故事。 OLED 可分為無源驅動(PMOLED)和有源驅動(AMOLED)兩類。 PMOLED的構造較簡單,驅動視電流決定灰階,應用在小尺寸產品上的分辨率及畫質表現還算不錯,但若要往大尺寸應用產品發展,恐怕會提高消耗電量、壽命降低的問題發生。PMOLED易於制造,但其耗電量大於其他類型的OLED,但仍小於LCD,這主要是因為它需要外部電路的緣故。主要應用於照明、8英寸以下單色、多彩及全彩顯示器,目標市場為車用音響顯示器、手機、PDA、遊戲機等音色或多彩中小型顯示器,企圖搶占TN/STN既有的市場。 有源的電流整流性較無源方式佳,AMOLED不易產生漏電現象,同時使用在低溫多晶矽TFT技術時,電流可以產生阻抗較低的小型TFT,符合大尺寸、大畫面OLED顯示器的需求。應用於8英寸以上全彩顯示器及移動顯示領域(手機,平板等)。AMOLED的 優勢是傳統LCD難以企及的。 全球第一個OLED產品於1997年推出,韓國三星於2007年投入巨資建立AMOLED生產線是,同時LG也開始涉足此領域。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130多傢OLED生產廠商。盡管涉足廠商之多,但是前沿核心技術仍掌握在發達國傢手中,尤其是在柔性OLED方面。 全面屏時代,OLED產業鏈誰將受益 全面屏時代,OLED是最大受益者。當然,也可以說全面屏是OLED時代的受益者。 OLED產業化進程加快及終端需求快速增長將帶動整條產業鏈的快速擴張,包括上遊原材料及生產設備,中遊面板制造和模組組裝,下遊的顯示應用領域(智能手機、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和智能穿戴等)。 上遊 OLED上遊材料主要包括陰極、陽極、傳輸層材料、發光層材料。其中,傳輸層材料和發光層材料與LCD中的材料不同,屬於新增量。上遊材料作為技術壁壘較高的領域,目前主要被歐美日韓廠商壟斷,以小分子發光材料為例,日韓系廠商約占80%市場份額。我國材料廠商主要生產OLED材料的中間體和單體粗品。 在材料方面將分得市場紅利的有: 從生產設備領域看,日本廠商Tokki和Ulvac在蒸鍍設備領域絕對領先,美國3M、seiko 太陽能手錶和Seiko、SUSS等公司在顯影、測試設備方面優勢明顯。比如OLED制作過程中極為重要的蒸鍍設備,每年canon隻能提供9臺,而三星包攬瞭4臺。 中遊 全球OLED產能基本集中在韓日中臺,而且中國廠商在OLED的投資以及新增的產線最多,在2019-2020年產線全部達產之後,到時韓國5.5代線以上生產線有11條,日本3條,臺灣5條,而中國15條。自2016年來,京東方、深天馬、國顯光電、信利光電等企業加速佈局OLED面板生產線。 據Wits View預測,2018年韓系面板廠的OLED產能占比將由2016年的95%下滑至76%,中國面板廠商在資金充沛的優勢下,有望將產能占比由4%拉升至19%,產能擴張的空間巨大。 因此中國有望改變韓日在面板的壟斷地位,而對於國產上遊原材料以及設備廠商來說也是機遇。 下遊 除瞭智能手機外,OLED在電視、汽車和航天、可穿戴設備以及工業應用等方面依然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總結而言,短期內上遊原材料、生產設備將首先受益,受益程度最高;中遊面板制造產能將持續釋放,而在此過程中,中國所占的市場份額將逐漸增高,對韓系是一大打擊;OLED產業將受下遊多元化應用的持續推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seiko 手錶資訊消息的朋友,不妨關注精工手錶網絡門市後續的報道消息,全場所有新品低至7折起,新款不斷上架,週日週末購物更是享有專屬折扣優惠,驚喜連連,正品夯貨,支持專櫃驗證,7天鑒賞期,7天無理由退換貨,心動,不如行動,趕緊來選購吧!(http://www.watchms.com/)